Saturday, January 30, 2010

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 - 中国文学

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

中国文学

(2008 - 2011)

'粗鄙的心灵配不上优美的中国文学 , 而优美的中国文学却能拯救粗鄙的心'



亲爱的同学:

编写SPM中国文学专栏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广及介绍SPM中国文学科,以期鼓励更多学生报考这一科,并冀望能够协助有心报考,但又苦于学校没开班或没老师指导的学生。我们衷心希望为这项工作所花的力气不会是白费的。

由 于青少年学生受知识、阅历,更重要的是阅读欣赏经验的限制,你们会对文学著作产生这样那样不同程度的隔膜。我们特编著这一版位,尽可能消除青 少年学生的这种隔膜,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课程内容及考试出题方式,使自己在学习上少走一些弯路。我们更特设了往年试题及模拟题,便于学生 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考试出题重点,以最高的效率应付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仅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近数十年来,中国经济起飞,一波又一波的汉语潮不断地袭向全世界。我国华文科的报考指数当然也顺势上涨,势如破竹。可惜的是,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中的另一考科――中国文学并没有因此而水涨船高。

学生不报考中国文学的原因,除了在推广上有不足之外,最主要是学生,甚至是父母对中国文学长期的误解。一般社会群众都一致认为读文学并不足以帮助人生的前途,所以许多洞察世故的父母在孩子还未完整建构自己的人格之际,就早已为其埋下势利的根柢。

其次,一直以来,文学都被置放于过高的位子,以致人们一旦谈及文学时,

纷 纷都摆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仿佛文学像是高不可攀的神灵,只供远远瞻望,不可亲近。而事实上,若能了解女娲为何要补天,明白后羿射日背后的意涵,知道卧冰 求鲤的真谛,那我们是该了解中国许多传统美德都是由一篇又一篇的文学故事而代代相传的。文学并非仅仅是书本上一字一词的组合体,而且是对人性人格发展强而 有力的发酵剂。

欣赏文学作品不一定是为了获取特定的价值观,也可以纯粹为了欣赏而欣赏。在我们生活倘若是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那么就一定会留下感情的痕迹,而文学恰恰就是要展视人们各式各样情感的幅度,各式各样情感的交会才致使我们的社会不至于只是现出冰冷的空间。

文学是人类众多文化里,公认为可熏陶人性,塑造人格的产物。透过文学,我们可以体验到个人以外的人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更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

中国文学的包涵广大,作品丰富,卷帙繁多,加上其内在的生命力还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没有人可敢说自己对中国文学已一窥全豹,那么我们又怎能随意一开口就悠悠五千年?


文学教育的课程价值

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有什么课程价值?

中学生思想和感情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给中学生打开了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

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需要文学教育。文学展开形象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文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学生只有吸收文学作品中形象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滋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和语言。

语 文学科自身的发展必然包容文学教育。世界各国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 品,几乎无一例外。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规范、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我国百年语文课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然而教育目的不 明。排除政治或者教育行政的干扰,语文学科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就必然包容文学教育。不认识这条世界范围内的母语教育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文学教育,对中学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在于,文学教育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的固有的一部分,排除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健全的语文教育。


选修“SPM中国文学科”的好处
1.选修中六中文及大专学府中文系优先条件
2.辅助SPM之华文科
3.学生熟悉的语言 > 方便了解与思考
4.一石二鸟 > 中国文学+华文
5.‘读’量不重 > 指定用书 可充分准备 (考取A机会大)
6.文学价值 > 文化观、族群象征、文化传承

加影育华国民型中学
杨靖耀老师



此文章经过同意而转帖
原文来自


http://yuhuacs.blogspot.com/2010/01/spm-20082011-spmspm-spm-spm-1.html

挥一帖 春一回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 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 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 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 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 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 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 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 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 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 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Friday, January 22, 2010

学海2010

致:全体学生

学海2010

蕉赖翠岭镇国中的学生,
有兴趣想购买学海的,
可以向:
Ong Jun Kiet (5D)
谢俊钦 (5P)
吕诗惠 (5A)
谭如倩 (4C)
沈应丰 (4P)
订购,
希望学生们踊跃购买并多多支持华文学会。

学术组

Tuesday, January 19, 2010

挥春比赛2010

挥春比赛2010

本会为了迎接新春的来临及发扬中华文化。谨订于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下午1时至2时30分, 举行一场挥春比赛, 于食堂集合。

2. 比赛的细则如下:

a) 组别: 新秀 (异族同胞), 教师, 初中(预备班至中三) 及高中(中四和中五) 共四组。

b) 题目: 题目将由本会提供, 唯参赛者须自备毛笔和墨汁, 教师及新秀除外。

c) 报名费: 报名费一律50仙。

d) 报名:
中五: 吕诗惠 (5 Amanah)
中四: 潭如倩 (4 Ceria)
中三: 黄淑雯 (3 Ikhlas)
中二: 林义锾 (2 Luhur)
中一: 黄秋蓉 (2 Luhur)
预备班: 吕诗惠 (5 Amanah)

请老师及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Friday, January 15, 2010

会员大会2010

致:全体会员及委员

召开常年会员大会通告

本会订于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下午2时正, 召开常年会员大会 (上午班) , 在食堂集合。

2. 在2010年1月22月(星期五)下午1.30时正, 召开常年会员大会 (下午班) ,在食堂集合。

3. 凡本会会员及委员皆须准时出席此会员大会, 以共商会务。


敬请会员们垂注。

Tuesday, January 12, 2010

更新通告

蕉赖翠岭镇华文学会部落即将完成最终的更新!

该部落将会在1月13号

进行部落的最后的测试

任何不便,请多多包涵!


学术组